毕业论文
您现在的位置: 海滨 >> 海滨优势 >> 正文 >> 正文

海滨故人从民国才女庐隐成名作,看五四

来源:海滨 时间:2023/3/14
北京看青春痘的医院 http://m.39.net/baidianfeng/a_8743213.html

《海滨故人》是民国才女庐隐的成名作,最初发表于年10月版与12月版的《小说月报》。这篇小说,是最早出现的以民国女大学生的婚恋为题材的作品,为我们了解五四新女性的生存状况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记录。

庐隐是在风云激荡的五四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才女作家,茅盾在《论庐隐》一文中对她有精辟的概括:

庐隐与“五四”运动有“血统”的关系。庐隐,她是被“五四”的怒潮从封建的氛围中掀起来的,觉醒了的一个女性。庐隐,她是“五四”的产儿。

创作于五四落潮之后的《海滨故人》,既保留了五四的血统,同时又有对五四的反省。因而,这部小说不同于庐隐早期一味鼓吹启蒙、图解社会的“问题小说”,其中所展现的五四新女性的生存困境,其时效性不局限于五四,也面向当下社会。更进一步说,当代女性至今也没有走出百年之前的困境。因此,对《海滨故人》中五四新女性命运的认知,也有助于对当下社会的反思。

本文将从知识、婚恋、友谊三个维度,带领读者了解《海滨故人》中五四新女性的人生困境。

庐隐肖像

知识困境:知识误我?我误知识?

众所周知,鸦片战争以来,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知识的崇慕之情日盛,至五四时期更是达到巅峰,宣扬“全盘西化”。陈独秀在《新青年》阵地上所请来的两位先生——德先生与赛先生,其中一位就是以纯然的知识形态出现的科学(赛先生)。

然而在《海滨故人》中,女主人公露莎却有这样的怀疑:

十年读书,得来只是烦恼与悲愁,究竟知识误我?我误知识?

这种对“知识误我”的怀疑,不局限于露莎,其他人物,诸如云青、宗莹,都曾发出类似的感叹。作为五四的产儿,庐隐在《海滨故人》中借人物之口所表达的“知识误我”观,显然与当时的主流知识观背道而行,但这正表达了作者对清末至五四以来妇女解放运动的反思。

1.妇女解放运动下的女性教育

出生于年的庐隐,几乎完整地经历了清末民初妇女解放运动下的教育改革。其前半生有幸所受的教育,都是这一改革的结果。而在带有自叙传性质的《海滨故人》中,庐隐将自己半生的经历都投射在露莎身上。

在传统封建社会,宣扬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,妇女被社会的教育体系排斥在外。只有在官宦之家,为了知书达理、相夫教子的目的,才聘请塾师或是嘱托家内人,教待字闺中的女子认识点字,学点文章。露莎最初所受的教育,就来自于只学了些四女书的姑母。

鸦片战争之后,大量金发碧眼的传教士开始流入东南沿海城市。在异国的眼光之下,“三寸金莲”和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不再是天经地义之事。这些传教士将中国的妇女问题推入公众舆论领域,并身体力行地成立了“不缠足会”,建立了第一批女校。当然,传教士的这些行为,其实都掩藏着宗教目的。露莎在被姑母厌弃之后,就进了一所教会学校。

年3月,清政府颁布了第一个女学堂章程,由此出现了一批为政府所认可的女学堂和女师范学校;在此之前,民办的女校都是“非法存在”的。年,教育部公开在全国招收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,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就此为此而设置的第一批女子大学。庐隐的整个教育生涯就是女学堂——女师范——女高师,并且,她还是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第一批学生。

与作者生平相类似,小说中的露莎、云青、宗莹等女性人物,既是在现代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,也是在西方的知识狂潮中成长起来的。正因为她们长期地浸没在这种知识氛围中,所以更能看到“知识”的局限所在。她们所喊出的“知识误我”,绝非空穴来风。

2.“知识误我”的具体表现

既然“知识误我”,那么,究竟是怎么个“误”法呢?在小说中,这个“误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:一是知识带来的孤立感;二是男权话语下知识的“欺骗性”。

首先,在五四时期,知识仍然是少数人享有的权利。全国青年女子何其之多,然而进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大学的不过百来人。像露莎及一众好友能进入此等学府,不能不说是一种幸事。然而,正因为她们是那个社会的少数派;她们的思想亦是那个社会的少数派,所以她们便主动或被动地与周围人疏离,乃至陷入孤立的境地。

在小说中,宗莹对这种由知识带来的孤立感就有明确的袒露:

进了学校,人生观完全变了。不容于亲戚,不容于父母,一天一天觉得自己孤独,什么悲愁,什么无聊,逐渐发明了。

这种孤立的境遇,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熟悉。由于学历眼界的不断开拓,我们与那些曾经聊得来的亲戚朋友逐渐失去了共同语言,陷入一种无人可以畅所欲言的境地。

其次,从有文献记载的奴隶社会开始,中国便是一个父权社会,男性群体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威,这个权威在清末民初的知识界仍然保留着。五四运动中叱咤风云的青年导师,如胡适、陈独秀、鲁迅等,无一不是男性。由他们所传播的知识体系,其实也是一种男性的知识体系。这种知识体系,有时候就会对女性群体带来伤害。

五四时期,“婚姻自由”、“恋爱自由”、“妇女解放”等口号一时甚嚣尘上。以往被视为大逆不道、有伤风化的“恋爱”,转眼间变成五四新青年的标配,不去谈一场恋爱简直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新派人物。不仅如此,这种“恋爱”风尚也给了那些有妇之夫出轨的借口,大学校园里顿时出现了诸多的婚外恋事件。在小说中,玲玉与宗莹的恋爱,其实就是两宗婚外恋。庐隐敏锐地洞察到此类现象的本质,做了一针见血的评论:

世俗大半以性欲伪充恋爱,以游戏的态度处置恋爱,于是我们时刻可看到因恋爱而不幸的记载。

婚恋困境:保守观念的阻拦与个体价值的失落

在现代社会,恋爱与结婚无疑是青年男女人生中的重要事项;而在社会体制尚不成熟的20世纪初,婚姻与恋爱更是《海滨故人》中各女大学生的首要事项。对于五四时期女性来说,她们可供选择的工作不仅极为有限,而且不太稳定。譬如庐隐本人,经常变换自己所任职的学校,被戏称为“一学期先生”。相较之下,婚恋更是五四新女性的“终身大事”。

在那样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,五四新女性的恋爱与婚姻通常受着新旧两重标准的煎熬,而个体意志的张扬,也使得她们对一度被程式化处理的婚恋情感,有了更深刻的生命体验。但无论是外界目光还是内在体验,无论是喜结连理还是未成佳偶,《海滨故人》中的五四新女性的恋爱与婚姻最终都陷入困境。

民国时期,在课堂的女大学生

1.恋爱的困境:保守观念的阻拦

虽然《诗经》中有不少后人所谓的“爱情诗”;但是传统社会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之下的“爱情”,终究与现当人的“爱情”大异其趣。现代以自由为前提的爱情观,很大程度上仍是个西方的舶来品。这一舶来品的本土化的过程,最终就表现为五四新女性波澜壮阔的抗争史。她们的恋爱困境,主要就来自遗留的保守观念和势力的阻碍。在小说中,云青的恋爱遭遇,正体现了这一困境。

云青作为一名深受五四影响的知识女性,对于恋爱也保持着自己的一份憧憬。在小说中,她与蔚然存在着共同的语言、共同的志趣,相互之间也十分倾慕。按理说,她们应当是十分合适的一对,可缔结百年之约。然而,当蔚然向云青的父亲提亲时,却被后者婉拒了,认为自己的女儿还大有前途,可以寻一个更好的归宿。

事实上,如果云青能够像她的好友宗莹那样在父亲为爱情面前据理力争,那么她与蔚然的婚姻还有挽回的余地;然而,她虽然是接受过新式教育的新女性,但也还背着因袭的重负,不愿意违抗父亲的意愿。正如她在信中的自白:

自幼即受礼教之熏染。及长已成习惯,纵新文化之狂浪,汩没吾顶,亦难洗前此之遗毒,况父母对云又非恶意,云安忍与抗呼?

家庭保守势力与自身保守观念的共同作用,终究迫使云青放弃了自己的爱情。然而,她的内心却久久不曾平静,对自己的爱情也久久难以忘怀。余暇之时,她甚至还做了一篇小说,塑造了一个专夺人幸福的恶鬼,恶鬼头上的紫金冠写着这么四个字:礼教胜利。在这一段挫折之后,云青便如《红楼梦》中的惜春一样,斩断情丝,一心研读佛典了。

云青的遭遇,在那个时代具有典型性,两情相悦的情侣终因父母的异议而劳燕分飞。但即便在今天,此类事件也会不时冒出,而父母们的理由与一百多年前也无甚差异。

2.婚姻的困境:个体价值的丧失

五四时期,有一个值得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zjzl/3885.html